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二十一世紀的素養能力意義是什麼?


自多年前,全球經濟體已從傳統的製造業轉向服務業,且此轉型過程也將繼續延續,因此需要全新的技能來因應。同時,傳統和數位科技也漸漸結合,更成功整合,改變了我們尋找資訊、運用資訊、呈現資訊和理解資訊的方式。機器人也越來越聰明,光是在美國,就預期可以取代上百萬個技能需求較低的工作,也因機器人的功能逐漸改善,需要較複雜技能的工作,也逐漸被機械所取代。所有的這些發展,讓我們不但在生活中和工作上,都需要全新的讀寫能力,讓我們可以因應社會和公民生活所需要的複雜層面。

傳統的素養能力代表的是閱讀、了解書面的文字。全媒體素養(Transliteracy)則代表能夠「閱讀與了解」多重媒介和平台的想法與概念 –包括口述、平面、視覺、數位型態,資訊科技的融合,創造出和過往不同的資訊內容呈現、查證以及竄改的方法。因此新一代的素養能力著重於批判性的思考,需要具備質疑、分析、提出異議、從多元觀點找出論證、清楚表達個人想法的能力。

就如所有的技能一樣,這些技能的需求是一種延續的狀態,從可以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性技能,晉升為能夠改善生活的社會文化性技能,最後升格為轉變型技能,造就更高層次的創新。

現代人普遍缺乏生活實用技能,英國研究發現45%13歲以下兒童會使用影音播放器或iPod,但是卻不會綁鞋帶。雖然早有魔鬼沾(Velcro)這種方便設計,足以取代鞋帶的功能,但是會用繩子打結仍是很重要的技巧。

另一份研究則是列出27種關鍵能力,共分為六種類型:財務、思考、成功、社會、實用、快樂,其中包含批判性思考、物品修繕、聆聽技巧以及編列預算的能力,這些都是學校沒教的素養能力。

科學素養也越來越重要,例如氣候變遷、新科技效益、人口攀升的糧食問題等,唯有具備科學素養,才能了解這些議題中錯綜複雜的細節、利益和因果關係。     

這為什麼很重要?其實這些討論並不是新的論點。早在1983年,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就提出了「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概念。丹尼爾‧高曼 (Daniel Goleman) 1990年代發表的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 EQ)成為全球暢銷書。許多行為分析方法,例如邁爾斯‧布里格斯(Myers Briggs)的個人能力分析,涵蓋各種領域的技巧與能力。或許討論「新時代的素養能力」像是老調重彈,但是在討論的同時,讓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凝聚動力,在面對全新的經濟環境下,促成改變並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OECD國家面臨高失業率和技能匱乏的雙重打擊,2,30015-24歲民眾當中,失業且未接受教育或職業訓練的比例占17%,其中西班牙和希臘的青年失業率超過50%。同時有40%的雇主抱怨員工技能不足,以致於無法提昇員工的工作能力。近期發佈的OECD技能策略(OECD Skills Strategy)目的就是希望協助發展足以促進經濟成長的技能。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該如何訂定技能內容、訓練場地、訓練時間、訓練方式以及實施訓練的人員,這其中就需要軟能力和新時代的素養能力。

英國工作基金會(the Work Foundation)報告證實這項論點,許多待業中、非就學、非受訓練的青年,不僅缺乏正式的認證資格,也並未具備當前經濟環境需要的軟能力,例如溝通能力。這份報告最後也提出技能發展政策的相關建議。

成功的人究竟是天生使然,還是後天培養,一直以來都是大家持續爭辯的議題。或許我們很快就能解開這個難題,近期研究從大約25,000個人類基因中找到200個與數學、語言能力發展相關的基因。雖然此項研究成果尚未成熟,但是研究團隊認為可以設計出能夠預估數學與語言能力的基因測試。

然而後天的培養也相當重要,研究發現,兒童的溝通能力會受到三歲以前與父母親早期溝通層次所聽到的字數多寡相關,溝通能力高低差距,高達2,300萬個字。除了字數上的差距之外,溝通模式(例如閒聊、探索式交談、嘮叨、主題狹隘的話題等)也會造成影響。

其實先天和後天對於一個人的能力表現都有影響。面臨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失業率、成長需求等關鍵政治議題,新時代的素養能力可能是邁向成功的康莊大道。



參考資料來源:
  1. Moorcroft, Sheila. (2012).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Literate In The 21st Century?. Retrieved October 19, 2012, from http://www.alternet.org/story/155975/what_does_it_mean_to_be_literate_in_the_21st_century
  1.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 ICA (2012)在二十一世紀的讀寫能力意義是什麼?。上網日期:20121019日,檢自 https://sites.google.com/site/icataiw/trends-newsletter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Transform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Using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Title: Transform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Using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Author: Joan R. Kaplowitz
Publisher: Neal-Schuman Publishers
ISBN: 9781555707651

資訊素養教育人員的職責是幫助學生學習如何運用資訊解決問題,除了知道如何應用電子書閱讀器、行動載具等資訊科技協助學生解決問題之外,更需要知道如何應用新穎有效率的教學方法,融入資訊素養課程,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思考。

本書提出「教少學多」的概念,教學的重點並不在於教師講了多少,而是學生學到多少,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互換,讓學生主導課程內容,教師則是引導學生與教材互動,運用批判性思考能力,根據資訊需求選擇適當的資源並加以利用,簡而言之這樣的教學方式就是「學習者中心教學法(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本書第一部分介紹學習者中心教學法的定義內涵與歷史沿革,並詳細分析傳統教學法與學習者中心教學法應用於資訊素養課程的差異;第二部分解說學習者中心教學課程設計的技巧和步驟,並說明將各種研究方法應用於教學設計、成效評估的方法,再根據評估結果挑選最好的教學活動;第三部分說明如何利用面對面(Face to Face)教學的優勢創造出適合學習者中心教學法的課程內容,並提出教學現場可能發生的狀況,此外作者也提出在線上教學環境中運用學習者中心教學法的要素、優缺點以及所面臨的挑戰,並分享學習者中心教學法融入中小學、社區學校、大專院校以及專門圖書館等教育單位開設資訊素養課程的實務經驗。

本書作者以深入淺出的內容以及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圖書館資源利用課程的多年經驗,解說學習者中心教學法融入資訊素養課程的原則和技巧,是資訊素養教育人員首次應用學習者中心教學法的入門讀物。

Reference:
1.Amazon.com. (2011). Transform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Using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Retrieved Sep. 4, 2012, from http://www.amazon.com/Transforming-Information-Literacy-Instruction-Learner-Centered/dp/1555707653
2.Gruwell, Cindy. (2012). Book Review of Kaplowitz, J. R. (2012). Transform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using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London: Facet. Retrieved Sep. 4, 2012 http://ojs.lboro.ac.uk/ojs/index.php/JIL/article/view/BR-V6-I1-2012-3
3.Moore, Matt. (2012). Transform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Using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Library Management, 33(6/7), 439-440.
4.Neal-Schuman Publishers, Inc. (2011). Transform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Using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Retrieved Sep, 4, 2012, from http://www.neal-schuman.com/tiliulct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資訊素養專業期刊:Journa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itl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Publisher: 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ISSN: 1750-5968
Publication Frequency: Half-yearly
Link: http://ojs.lboro.ac.uk/ojs/index.php/JIL/index

Th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以下簡稱JIL)是一份具備國際化、同儕審查的學術期刊,目的在於研究和觀察資訊素養對單位組織、社會體制、個人的影響。本刊主編由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Jane Secker教授擔任,編輯群由於英國卡地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 、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ies)、愛爾蘭都柏林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任職之專家學者組成,嚴格把關每一篇投稿文章,確保內容品質,平均投稿接受率為44%。

這份期刊是由英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學會(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社群服務組資訊素養分部(CSG Information Literacy Group)負責出版,秉持著「知識共享」的理念,採用公開取用出版模式(Open Access Model),與大眾分享學術研究成果。

刊登主題包含資訊素養相關之:
  •  實務經驗
  •  技術應用
  •  有助提升資訊素養概念的理論探討
※透過RSS訂閱,即可定期收到Th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最新出版資訊。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Information Literacy Beyond Library 2.0

Author: Peter Godwin & Jo Parker
Publisher: Facet Publishing; 2nd Revised edition edition (23 Mar 2012)
ISBN-10: 1856047628
ISBN-13: 978-1856047623

近年來,資訊環境驟變,社群網路和行動載具已主宰未來資訊環境的發展走向。Peter GodwinJo Parker延續2008年暢銷書 “Information Literacy Meets Library 2.0”的主題,於20123月發表新作 “Information Literacy Beyond Library 2.0” ,集結Phil BradleySusie AndrettaKaren BlakemanChristine BruceDean GiustiniHelen LeechJane SeckerLane Wilkinson等國際知名專家學者的精闢觀點與實務經驗,探討資訊素養的發展現況和未來趨勢。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Part 1探討科技、素養和內容創造與使用行為的最新趨勢、Part 2收錄各國發展現況及其為資訊素養帶來的影響,並提供多項可應用於實務層面的創新觀點、Part 3評估上述的變化對圖書館員帶來的影響,以及圖書館員應該具備哪些知識和技能才能與讀者的需求並駕齊驅。探討主題涵蓋:
l   社群網路取代線上成為資訊環境的主流。
l   社群媒體工具融入資訊素養。
l   行動載具對資訊素養推廣的影響。
l   素養典範轉移對資訊素養的影響,例如詮釋素養(metaliteracy)、全媒體素養(transliteracy)以及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

若想知道如何應用資訊素養推廣實務的策略、提升圖書館的服務品質、瞭解使用者的需求,這本書將是每位資訊素養推廣者及教育者的必讀之作。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媒體與資訊素養建議書(IFLA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Recommendations)


IFLA管理委員會於2011117日在荷蘭海牙召開的會議上,簽署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媒體與資訊素養建議書(IFLA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Recommendations)。

其內容闡明媒體與資訊素養是指能夠確實有效的運用觀察驗證、人際溝通及專業諮詢等方法,獲取有助於個人、社會及國家面對生存、發展、執行決策及解決生活各方面問題的能力,透過這些技能可以知道需要資訊的時機和所需資訊的類型、掌握獲取資訊的管道和方法、以客觀的方式評估與組織資訊、以正確且合乎社會規範的方式使用資訊。

在數位化、全球化的時代趨勢下,媒體與資訊素養是一項基本人權,提升社會包容度,縮小數位落差的社會現象,也賦予個人瞭解媒體與資訊系統運作相關知識的能力,並且與終身學習息息相關,而終身學習能夠賦予個人、社會及國家達成目標,並且與眾人共享全球環境的演變所帶來的新契機,這將幫助個人及群體面對科技、經濟及社會的挑戰。

面對不斷變化的資訊及知識社會,IFLA極力推動各國政府單位、機構團體促進媒體與資訊素養政策與計畫之發展,為此各國可共同為聯合國千年宣言(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claration)及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的目標立下深厚的基礎,為此IFLA提出七大建議,供各國政府單位、機構團體推廣媒體與資訊素養之參考:

    1.以媒體與資訊素養指標作為調查研究之基礎,利於日後專家、教育工作者及實業人員據此設計出有效的實施計畫。
    2.遵照媒體與資訊素養和終身學習的原則,全力支持教育、圖書館、資訊界、檔案館等人員之職業發展。
    3.在各項終身學習課程中,融入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概念。
    4.將媒體與資訊素養、終身學習概念視為通識能力發展的關鍵因素,通識能力是所有教育和培訓成果鑑定必備之評估項目。
    5.媒體與資訊素養是資訊專業人員、教育工作者、經濟和政府部門之政策制定者與管理者的核心教育與繼續教育重點,此外,並須納入農工商業資訊人員之工作實踐中。
    6.透過實施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提高女性及弱勢族群的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
    7.召開相關主題會議,以利各界人員實現媒體與資訊素養、終身學習的理念。

IFLA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Recommendations原始全文請見IFLA網站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IFLA Workshop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aiwan



Summary of Workshop
Conference: 2012 CILA Annual Conference and Joint IFLA Workshop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Date: 4 May 2012
Location: Taipei, Taiwan


中華資訊素養學會主辦的「國際圖書館聯盟資訊教育工作坊」於2012年5月4日展開,邀請到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資訊素養分部(IFLA, Information Literacy Section)前主委Dr. Jesus Lau、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專業繼續教育及職場學習(IFLA,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Workplace Learning Section)前主委Dr. Jana Varlejs蒞臨指導。

工作坊以分組方式同步進行,來自墨西哥的Dr. Jesus Lau以生動活潑的互動方式,指導A組學員如何根據服務單位的特性和需求設計資訊素養課程。Dr. Lau以一只皮箱開場,說明資訊素養是終身受用的重要技能,並引導學員思考設計資訊素養課程時所應涵蓋的要素,接著請各位學員訂定有助增進其領導能力的執行目標,例如定義其專業發展方向、持續學習資訊技能、寫作發表學術文章、在公開場合傳達理念、建置並定期更新個人網站、部落格及其他社群網站等,並於課堂中不時勉勵及期許每位學員們能在6個月內逐一實現自我訂定的各項目標。

Dr. Jana Varlejs指導B組學員們如何培育訓練圖書館員、學校教師等成為資訊素養教育推廣團隊之一員,首先必須定義資訊素養教育人員所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思考資訊素養人員的角色和重要性,瞭解學生們各具其獨特的學習風格及資訊尋求行為,接著則請學員們分組進行課堂練習,針對校園常見的學生報告撰寫情境,設計資訊素養教育課程。

分組進行的工作坊課程於15:30告一段落,全體學員再度同聚一堂,分享交流學習成果,其表現皆獲得熱烈迴響。中華資訊素養學會劉安之理事長於會末頒發研習證書,鼓勵及肯定45位學員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並期許未來能持續舉辦資訊素養教育工作坊,培育我國資訊素養教育人才。

2012 CILA Annual Conference and Joint IFLA Workshop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Summary of Local Panel Report
Conference: 2012 CILA Annual Conference and Joint IFLA Workshop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Date: 3 May 2012
Location: Taipei, Taiwan


本場次由逢甲大學李秉乾副校長擔任主持人,李副校長是中華資訊素養學會第三屆理事長,其開場時表示,資訊素養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源,其重要性眾所周知,但是如何傳遞、說明資訊素養的內涵卻是相當不容易,需要各界專家的協助。本研討會邀請到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系林菁教授、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周倩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謝寶煖教授分享國內資訊素養教育的規劃與實施現況。

林菁教授目前帶領研究團隊進行小學及大專院校的資訊素養教育課程設計與規劃,在其教學過程中發現,現今教育體制下的學生多是強記零碎的知識,無法活用知識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而資訊素養的最終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能夠創造自己的想法,並與他人溝通分享。此外,目前教育界強調學生應該具備閱讀、摘要、改寫等資料解讀的能力,同時希望杜絕抄襲剽竊的弊端,有關這類資訊倫理議題應從小開始循序漸進的培養,由教師和圖書館員共同督導學生的寫作過程,強調註明資源出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利用概念。

周倩教授從2001年起執行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站計畫,該網站於2002年正式上線(網址:http://eteacher.edu.tw/),其成立目的為協助教師、家長獲取資訊素養教材、新聞等各界資訊,解決學生所面臨的網路霸凌、資訊隱私等網路素養問題。在今日的家庭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家人齊聚一堂,但卻各自使用科技媒體和網路上的朋友互動,周倩教授提到,家長不應該將電腦當作孩子的保母,對家長而言最重要的資訊素養能力,不是會不會收發email,而是應該主動預防孩子不當使用網路的行為,教育單位也應該建立學童正向使用資訊科技的經驗,養成其正向使用的習慣,重視其網路操守。在大專院校資訊素養教育推廣的部分,目前正為教育部規劃學術倫理教育線上資源中心,希望各大專院校的碩博士生都能上這些課程,大一、大二學生的學習內容著重在不抄襲不剽竊,大三、大四及碩博士生則著重於各種研究不當行為、不可一稿兩投等研究倫理概念,希望此項計畫未來能夠推動到各大專院校。

謝寶煖教授一登場即帶起現場活潑生動的氣氛,分享多位台大教授向她表示,雖然使用圖書館電子資源的經驗豐富,但實際上卻很少踏入圖書館建築物裡。圖書館應該根據使用者資訊尋求行為的趨勢,將網站發展為利於研究者蒐集學術資源的主題式網頁,並且將資訊素養融入圖書館網站的設計架構,讓使用者從一到圖書館網站開始,就是在學習資訊素養的內涵。對網路世代的學生而言,上網也是獲取學習資源的管道之一,教育單位應該設計相關的課程,讓學生可以透過網路主動學習。推廣資訊素養教育時,教師們只能不求回報,因為學生在學習的當下仍無法體會資訊素養的實用性,只有在需要用到的時候才能瞭解其重要性。謝寶煖教授更將資訊素養大六法(Big 6)濃縮為一字口訣:FILIP (Focus, Information, Locate, Integrate, Present),強化學生對資訊素養內涵的瞭解。最後並推薦Duke University Library (網址:http://library.duke.edu/)、PubMed (網址: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作為國內資訊素養推廣單位網站設計參考。

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反網路霸凌 (Anti-bullying on web)


資訊科技越便利,越容易在無意間暴露自己的秘密,有時候是自己散播出去的,更多時候卻是身旁的人惡意散播,這個人可能是你的同學、朋友、室友或者只是搭同公車的路人甲。

18歲是個甚麼樣的年紀?我認為是以成人的姿態決定人生的方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瞭解生命的可貴,不因一時失意與挫折而輕生。

2010年9月,Tyler Clementi跳橋自殺,原因歸咎於Dharun Ravi用Webcam將Tyler和情人關起門來的親密行為錄下來,並在Twitter上貼文公開傳播這段影片。這件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全國震驚,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對此發表意見,並且促使制定「反霸凌法 (anti-bullying law)」。 Dharun Ravi被控「侵犯隱私 (invasion of privacy)」、「歧視恐嚇 (bias intimidation):因仇視/歧視同志而做出令人受到威脅的行為」等罪名,歧視恐嚇的罪名目前仍在審判中,Dharun是否歧視同志,還是因一時口快又不成熟的發言害了自己,尚待法院定奪宣判,「侵犯隱私」這條罪名就不言而喻了!

美國圖書館學會於2000年訂定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Standard 5說道:The information literate student understands many of the economic, legal,and social issues surrounding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accesses and uses information ethically and legally,資源應用的安全性和隱私性也是學習資訊素養的一部分,如果Dharun Ravi知道資訊素養的內涵,就會瞭解尊重他人隱私的重要,也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憾事。

 參考資料: Dharun Ravi guilty of Rutgers webcam hate cr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