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名詞定義

  • 觀光:人從事旅遊活動前往或停留某地不超過一年,而該地非其日常生活環境,在此環境下進行休閒或其他目的的一種組合。(UNWTO定義)

  • 國內觀光旅行domestic tourism trips:指訪客從離開其慣常居所到返回之間的往返旅行。(UNWTO定義)

  • 國民旅遊:凡於中華民國境內進行之旅遊活動皆可稱之,包含外國在台人士與中華民國人民皆屬之。


觀光單位機構

  • 交通部觀光署:觀光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內容有未來四年預期達成的指標及預估效益)
    • 觀光政策:https://admin.taiwan.net.tw/zhengce/GuidePage?a=20
  • 中華民國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Travel Quality Assurance Association, TQAA) (觀光公益法人) https://www.travel.org.tw/info.aspx?item_id=5&class_db_id=36&article_db_id=119
  • 台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 (可查詢 公司申請之營業範圍,如綜合、甲種、乙種)

  • 世界旅遊組織(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 https://www.unwto.org/
  • 世界旅遊光觀協會(WTTC, 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https://wttc.org/
  • 中華兩岸旅遊產學發展協會(不是很重要)

法規

  •  旅行社管理規則(交通部頒定):
    • 第三條:旅行業區分為綜合旅行業、甲種旅行業、乙種旅行業三種。所有旅行社均可辦理接待本國旅客之國內旅遊、食宿、交通及提供有關服務(一般即稱為國民旅遊)。

文獻

 

戶外遊憩研究 https://toaj.stpi.narl.org.tw/index/journal/4b1141f97ce46933017ce469b6300041 、休閒事業管理系、鄉村旅遊研究、觀光研究學報、餐旅暨觀光

疫情前後國人國內旅遊狀況初探研究—以電信數據探勘技術為例

 https://toaj.stpi.narl.org.tw/index/journal/volume/article/4b1141f98adacf95018ae4e0020a007c

疫情前後國人國內旅遊狀況初探研究—以電信數據探勘技術為例

  • 國人旅遊調查:為估算觀光效益、國人國內旅遊次數、國人國內旅遊支出,了解國人國內旅遊樣態等指標。
    • 傳統調查方法:電話訪問、問卷調查(耗日費時、高成本、即時性低、資料完整性有其侷限)
    • 電信數據探勘:以電信數據為基礎,加上定位技術演進與設備提升,可取得大量去識別化資訊位置。(具備即時性、高覆蓋率、大樣本、可進行長時間的資料蒐集等特性。
    • 交通部觀光署於2016年首度委託辦理運用電信數據進行遊客遊憩行為分析,初期挑選4處具代表性及來臺旅客較多之國家風景區進行試辦(北海岸及觀音山風景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及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2017年擴展至13處國家風景區共69處據點。
    • 2020年Covid-19疫情期間利用電信數據於高速公路1968App增設全臺重點景區人流警示燈號,作為人流管制、警示用途,達到提升旅遊安全的目的。同時亦可用於掌握觀光節慶活動之成效分析。
  • 大數據應用於旅遊調查之方法
    • 藍芽:適合短期活動、室內場所如博物館及酒店。
    • Wi-Fi:應用於小規模的場域,如遊客中心、博物館。
    • GPS:具有全球性和準確性的優勢,但資料成本取得高。
    • 手機網路信令探偵CVP:樣本數充足,適合大範圍及長時間的旅遊研究。

 

觀光學

旅遊模式(旅遊行為模式)

  • 傳統旅遊模式:觀光、購物、遊覽、旅行、休閒、遊憩、渡假等安排(目的地距離遠、時間跨度長、過程耗費精力、旅行花費高、發生頻率低)
  • 生態旅遊
  • 創意旅遊
  • 美食旅遊
  • 微度假:以近距、短期為特徵,利用周末閒暇時間,以出旅行者居住的城市為中心,以3-4小時車程為出遊半徑,到城市周圍旅遊目的地渡假。(與傳統旅遊模式相比,目的地距離近、時間短:2-3天、無須舟車勞頓、旅行成本低、發生頻率高)(參考資料:https://www.sohu.com/a/485356150_808363)

  • 112年高三申論題:隨著國家邊境解封,後疫情時代來臨,國際觀光市場亦逐漸恢復,然旅客 的旅遊模式在過去幾年受疫情影響有顯著改變,試論述之。(25分)
    • 2019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人民出於健康、防疫的考量,更加傾向於減少接觸的旅遊模式,此外全球通膨、油價高漲等因素,也大幅提升國外旅遊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健康遊、家庭自駕遊、近郊旅遊就成為後疫情時代的主流旅行模式。
    • 國際旅遊因為疫情大洗牌,「VP值」成為各國旅客選擇目的地的關鍵字。
    • 疫情後,於2022年較早解禁的新加坡,發現入境旅客較以往更有不留遺憾的旅行心態、願意花更多前與心力跨出舒適圈、延長旅行天數的傾向,這讓旅遊業者可趁勢安排遠離市區較另類深度文化的遊程。但是疫情期間流失的旅遊業人力,回補速度不及旅客入境的速度,也會影響到正常的運作,例如航班的乘載力,此外由於燃油價格推升機票價格、通膨讓人荷包縮水,也會減損人們出遊的意願和消費力。
    • 過去近三年的疫情,像是一場風暴,影響著每個人,也讓大家反思自身需求和喜好,帶來疫情前後截然不同的旅客偏好。疫情後旅客偏向「待得更久、玩得更深」(機票、住宿等成本的增加,越來越多人的旅遊天數從過往的3~5天延長到7天以上,不像以前會追逐「去的地方越多越好」,反而希望在同一個地點待久一點、玩深一點,摒棄走馬看花的旅遊模式)、「重視安全、希望自主」(疫情後在安全與衛生考量下,許多人放棄過往跟團模式,寧願與信任的親友自組小團,確保同團旅客、景點選擇,都可自主掌握;交通上也更常選擇「自駕遊」,確保交通移動時不必與他人接觸,更可讓旅遊行程的安排,既安全也更具彈性)、「更有溫度、速度更慢」(相較疫情前79%千禧世代旅客希望單身旅遊,疫情後陡降到僅剩3成,旅行的意義從自我探險,轉為與所愛之人共同分享、重新建立連結關係。70%的亞太區旅客,更傾向尋求悠閒輕鬆的慢旅行,不必趕行程,幫助放鬆和休息。也從過去追求便宜大碗高CP值,到與親友一起共享深度體驗創造慢生活。
    • 疫情解封後以商務旅行Business Tourism、會展旅遊Mice Tourism、探親旅遊Visiting Friends & Relatives, VFR(停留時間會比商務、會展客更長,但旅宿需求較低)、個人旅遊Solo Tourism(遠見雜誌434期)
    • 疫情後5大旅遊趨勢:連結
      1. 偏向本地旅遊:受到燃油成本增加及通貨膨脹的的影響,長途旅行或跨國旅行的旅遊成本增加,旅遊業及旅客轉而偏向本地旅遊,發掘更多本地隱世景點,從而增長人流。
      2. 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旅遊隱私變得更重要,尤其是保持人與人之間接觸的距離。酒吧、祭典、表演及博物館等可能因此受影響。
      3. 大自然旅遊旅行更普及:遠離人多熱鬧的地方,傾向探索大自然。
      4. 小旅行更普及:長途旅行風險愈大,請假、放長假的習慣會改變,繼而轉成小型旅行,並以快閃、較近的地方作為旅遊目的地。
      5. 自駕遊更普及:擁有更多彈性、自主安排行程
    • 新旅遊趨勢:連結
      1. 回歸自然,重新探索自然:根據Booking.com的全球統計,有47%的受訪者希望去非知名景點的地方旅遊
      2. 遠不如近,選擇鄰近國家為旅遊目的地:近年疾病、戰爭頻繁發生,旅途越遠風險越高,故選擇鄰近國家的旅遊將會是未來幾年的方向。
      3. 觀光行程不再是主流,放鬆身心的「漫遊」、「生態旅遊」成旅客新需求:疫情後,許多人經歷過與親朋好友的生離死別,人們也重新思考社會、個人和自然的關係,這些重大變故都漸漸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和喜好,改變了大多數人對旅遊的想法和選擇。
      4. 全新的旅行模式「Workaction」,邊工作邊玩:疫情期間線上工作、視訊會議已成習慣,不再受空間限制的工作者,可以自在地選擇喜歡的環境工作。

旅遊日記(旅客在旅途中紀錄的旅遊日誌)與旅客造訪的順序關聯,能有效反映旅客的旅行為和喜好,這些順序關聯的資訊能有助旅行社制定更適合旅客需要的商業策略和旅遊商品。(我想的:現在追求個人化、追求與眾不同,而且旅遊資訊取得容易,在這種環境之下團體旅遊的吸引力減弱,現在的旅客追求與眾不同、拍網美照、分享秘境景點、有別日常生活的奢華享受體驗,因此旅行社可以推出一般民眾難以預約的餐廳、限定款式的商品、甫開發的特殊景點等,滿足旅客求新求異求獨特的需求。)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羅振雄教授研發數據探勘方法,從旅客公開上船的照片分析其探訪景點的旅行順時序資訊,並從中找到旅客的旅遊模式和行為

高勞工流動率

觀光產業帶來的正向經濟影響

觀光產業付出的經濟成本

觀光相關世界組織

世界旅遊與觀光委員會(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WTTC),其發展宗旨與貢獻

文獻參考來源: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關鍵字:觀光產業) https://www.npf.org.tw/3/20652 
台灣博碩士論文網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莫斯科宣言-媒體與資訊素養 (Moscow Declaration on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現今社會具有數位化、全球化、互助化三大特色,實踐社會包容(Social Inclusion)的理想,卻也突顯出社會上仍然存在資訊落差的問題。

媒體與資訊素養是現代人民的基本權利,瞭解自己需要資訊的時間和原因,知道如何取得資訊的方式和管道,能夠以批判性態度評估與選擇適合的資訊,並且使用資訊時也能夠符合倫理法律的規範,這些能力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解決科技、經濟、社會挑戰等每日面臨的問題,進而達成個人福祉。

資訊媒體版圖的改變以及資訊量快速成長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更勝以往,為能成功立足於當前的環境,並有效解決生活上遇到的各種問題,無論是個人、群體、國家都應該具備能夠以批判性思考的角度查詢與評估資訊的能力,利用現有工具創造新穎形式的資訊和知識,並且透過不同管道分享資訊的方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協同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等單位,於2012624 – 28日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辦「知識社會的媒體與資訊素養研討會」(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Knowledge Societies),旨在提昇民眾意識,瞭解媒體與資訊素養的重要性,以及相關之資訊、媒體、專業、政府等時事議題。

本場研討會吸引來自全球四十個國家130位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共同討論同意下列五點說明:
1.      將媒體與資訊素養視為知識社會、公民團體、組織、社群及個人永續發展的首要條件。
2.      媒體與資訊素養能力從過去所談的資訊傳播科技,延伸到專業、教育和社會等層面上所需要的學習、批判性思考和闡釋能力。具備媒體與資訊素養者能夠在私人生活、專業領域、公眾社交上運用口語、印刷、數位等多元化的資訊媒體來源。
3.      本宣言是以歷年宣布之國際文獻為重要基石,以強化達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千禧年發展目標(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所應具備之能力為基礎。
4.      新科技的發展,改變工作、休閒和生活的原貌,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創作者。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個人、社群、企業和國家需要與其自身相關的各種資訊,並要瞭解資訊傳播媒體的差異。
5.      數位落差的問題不容忽視,不僅是開發中國家人民取得資訊媒體的能力有限,即使是已開發國家,也存在著科技設備充足與否、人民是否具備批判思考能力解決個人生活、社交、教育等各層面問題。

鑑於上述五點,綜合下列12項建議要點:
1.      將媒體與資訊素養視為促進個人、群體、經濟和公民社會發展,邁向福祉社會的基本要素。
2.      將媒體與資訊素養和國家教育、文化、資訊、媒體等政策結合。
3.      概述政府機構、教育單位、圖書館、媒體、非政府組織等相關單位的權責義務、發展能力和推廣合作要點。
4.      鼓勵教育系統進行結構性和教學方法改革,提昇學生的媒體與資訊素養能力。
5.      將媒體與資訊素養融入各教育層級,特別是終身學習、職場進修和教師培訓等能力提昇層面。
6.      優先支持和協助媒體與資訊素養議題相關之機構組織。
7.      研究與發展媒體與資訊素養架構、實證導向之實務策略、能力評估指標與方法等教學工具。
8.      發展和推廣媒體與資訊素養標準。
9.      致力推廣閱讀、寫作、口語、聆聽、觀察等媒體與資訊素養相關之能力項目。
10.  鼓勵國際交流合作,共同推廣媒體與資訊素養。
11.  支持並推行永久保存之數位典藏計畫。
12.  推廣與保護言論自由、資訊自由、個人隱私等權利。

Reference:
  1. IFLA (2012). Moscow Declaration on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Retrieved January 7, 2013, from http://www.ifla.org/publications/moscow-declaration-on-media-and-information-literacy 
  2. UNESCO (2012).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Knowledge Societies. Retrieved January 7, 2013, from http://www.ifla.org/files/assets/information-literacy/conferences/MIL_Conference_Concept_eng%20fin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