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具有數位化、全球化、互助化三大特色,實踐社會包容(Social Inclusion)的理想,卻也突顯出社會上仍然存在資訊落差的問題。
媒體與資訊素養是現代人民的基本權利,瞭解自己需要資訊的時間和原因,知道如何取得資訊的方式和管道,能夠以批判性態度評估與選擇適合的資訊,並且使用資訊時也能夠符合倫理法律的規範,這些能力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解決科技、經濟、社會挑戰等每日面臨的問題,進而達成個人福祉。
資訊媒體版圖的改變以及資訊量快速成長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更勝以往,為能成功立足於當前的環境,並有效解決生活上遇到的各種問題,無論是個人、群體、國家都應該具備能夠以批判性思考的角度查詢與評估資訊的能力,利用現有工具創造新穎形式的資訊和知識,並且透過不同管道分享資訊的方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協同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等單位,於2012年6月24
– 28日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辦「知識社會的媒體與資訊素養研討會」(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Knowledge Societies),旨在提昇民眾意識,瞭解媒體與資訊素養的重要性,以及相關之資訊、媒體、專業、政府等時事議題。
本場研討會吸引來自全球四十個國家130位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共同討論同意下列五點說明:
1.
將媒體與資訊素養視為知識社會、公民團體、組織、社群及個人永續發展的首要條件。
2.
媒體與資訊素養能力從過去所談的資訊傳播科技,延伸到專業、教育和社會等層面上所需要的學習、批判性思考和闡釋能力。具備媒體與資訊素養者能夠在私人生活、專業領域、公眾社交上運用口語、印刷、數位等多元化的資訊媒體來源。
4.
新科技的發展,改變工作、休閒和生活的原貌,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創作者。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個人、社群、企業和國家需要與其自身相關的各種資訊,並要瞭解資訊傳播媒體的差異。
5.
數位落差的問題不容忽視,不僅是開發中國家人民取得資訊媒體的能力有限,即使是已開發國家,也存在著科技設備充足與否、人民是否具備批判思考能力解決個人生活、社交、教育等各層面問題。
鑑於上述五點,綜合下列12項建議要點:
1.
將媒體與資訊素養視為促進個人、群體、經濟和公民社會發展,邁向福祉社會的基本要素。
2.
將媒體與資訊素養和國家教育、文化、資訊、媒體等政策結合。
3.
概述政府機構、教育單位、圖書館、媒體、非政府組織等相關單位的權責義務、發展能力和推廣合作要點。
4.
鼓勵教育系統進行結構性和教學方法改革,提昇學生的媒體與資訊素養能力。
5.
將媒體與資訊素養融入各教育層級,特別是終身學習、職場進修和教師培訓等能力提昇層面。
6.
優先支持和協助媒體與資訊素養議題相關之機構組織。
7.
研究與發展媒體與資訊素養架構、實證導向之實務策略、能力評估指標與方法等教學工具。
8.
發展和推廣媒體與資訊素養標準。
9.
致力推廣閱讀、寫作、口語、聆聽、觀察等媒體與資訊素養相關之能力項目。
10.
鼓勵國際交流合作,共同推廣媒體與資訊素養。
11.
支持並推行永久保存之數位典藏計畫。
12.
推廣與保護言論自由、資訊自由、個人隱私等權利。
Reference:
- IFLA (2012). Moscow Declaration on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Retrieved January 7, 2013, from http://www.ifla.org/publications/moscow-declaration-on-media-and-information-literacy
- UNESCO (2012).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Knowledge Societies. Retrieved January 7, 2013, from http://www.ifla.org/files/assets/information-literacy/conferences/MIL_Conference_Concept_eng%20final.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